误区 1:“奶量少就该加配方奶”
很多妈妈看到宝宝哭闹,就认为是自己奶量少,盲目添加配方奶。其实宝宝哭闹可能是困了、尿了,或需要安抚,并非一定是饥饿。判断奶量是否充足,要看宝宝每日尿量(6-8 片湿尿布)和体重增长情况(每月增长 600 克左右),而非单纯凭 “感觉”。若确实奶量不足,可通过增加亲喂次数、多喝水和汤类、保持心情愉悦来改善,而非直接依赖配方奶。
误区 2:“喂奶时妈妈不能动,否则会弄疼宝宝”
有些老人说 “喂奶时妈妈要保持不动,不然会扯到宝宝嘴巴”,其实这种说法不正确。喂奶时妈妈可轻轻调整姿势,比如换个手托宝宝,或稍微移动身体,只要保证宝宝含乳姿势正确(嘴巴张大,含住乳晕而非仅乳头),轻微移动不会让宝宝不适,反而能让妈妈更放松。
误区 3:“生气后可以继续喂奶,没什么影响”
很多妈妈不知道,生气时身体会分泌 “肾上腺素”,这种物质会进入乳汁,可能导致宝宝出现腹泻、哭闹,严重时甚至引发身体不适。若妈妈情绪激动,应先暂停喂奶,通过深呼吸、听音乐等方式平复心情,待情绪稳定后再喂奶,避免因不良情绪影响宝宝健康。
误区 4:“母乳喂养的妈妈要天天喝浓汤”
“多喝浓汤才能有奶” 是常见误区,其实浓汤中脂肪含量高,不仅容易让妈妈发胖,还可能堵塞乳腺,导致乳腺炎。妈妈产后应选择清淡的汤类,如蔬菜豆腐汤、鸡蛋汤、鱼汤等,同时多吃瘦肉、牛奶、豆制品等优质蛋白,保证营养均衡,比单纯喝浓汤更利于泌乳。
误区 5:“宝宝一哭就喂奶,会惯坏宝宝”
有些妈妈担心 “一哭就喂会让宝宝养成坏习惯”,其实新生儿哭闹是表达需求的唯一方式,及时回应宝宝的哭闹,通过喂奶满足其生理和情感需求,能让宝宝建立安全感,反而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性格。随着宝宝长大,哭闹原因会逐渐多样化,妈妈再慢慢区分需求,而非在新生儿时期刻意 “延迟喂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