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气温骤降,家长常因担心宝宝受寒而采取各种保暖措施,但部分流传的“偏方”不仅效果有限,甚至可能威胁宝宝健康。科学保暖需避开以下三大误区,遵循专业建议,确保宝宝安全舒适。
误区一:戴口罩睡觉防感冒
部分家长认为夜间戴口罩可避免宝宝受凉,实则存在风险。口罩会阻碍宝宝正常呼吸,导致氧气摄入不足;同时,呼出的湿气积聚在口罩内,可能刺激面部皮肤,诱发红疹或过敏。
正确做法 :保持室内温度在20-24℃(新生儿可略高至24-26℃),避免冷风直吹。若宝宝对气流敏感,可调整婴儿床位置,或使用挡风帘。
误区二:热水袋或暖手宝直接暖床
婴幼儿皮肤厚度仅为成人的1/3,对温度感知迟钝。热水袋表面温度超过50℃时,接触5分钟即可造成低温烫伤;此外,睡眠中翻身可能压破热水袋,引发烫伤或窒息风险。
正确做法 :优先选择室温调节(如空调或暖气)。若需局部加热,建议使用婴儿专用电热毯(睡前预热,入睡后关闭),或在睡袋内铺设纯棉垫隔冷,避免热源直接接触皮肤。
误区三:出汗后立即脱衣散热
宝宝活动后出汗时,毛孔处于扩张状态,骤然脱衣会令冷空气侵入,反而增加感冒风险。
正确做法 :先让宝宝在室内静坐5-10分钟,用吸汗毛巾轻柔擦拭颈背、腋下等易出汗部位,待体温平缓后,再减少一件外层衣物,避免温差过大。
科学保暖原则:动态调节,适度为宜
儿科专家指出,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,过度保暖可能导致“捂热综合征”(表现为高热、脱水甚至缺氧)。判断宝宝冷暖应触摸其后颈:若温热干燥即为适宜,潮热则需减衣,凉冷则适当增加。
冬季护理的核心在于“适度”。家长需根据环境温度灵活调整衣物层次,优先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材质,并密切观察宝宝反应。科学防护方能让孩子健康度过寒冬。
注 :本文内容参考《美国儿科学会育儿指南》及中国《婴幼儿冬季护理专家共识》,数据严谨可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