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您现在的位置:育婴中国 > 呵护>> 小儿尿床 > 正文内容

嘘——别让小尿床变成“大麻烦”!这3类健康红灯家长要留心
点击数: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

  你家娃是不是又在床上画“地图”了?别急着叹气,先来看看这尿床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“小秘密”!很多家长觉得尿床是“长大就好”的天然萌属性,尤其对5岁以下的小不点,总以为只是睡前多喝了两口水。但医生悄悄提醒:如果娃每周“夜绘地图”超2次,还坚持打卡3个月以上,那可要警惕下面这3类隐藏“副本”了!

  第一关:泌尿系统的“迷你小水壶”罢工啦!

  有些娃的膀胱是个“迷你款”——正常孩子的膀胱容量大概是(年龄+2)×30毫升,如果你家娃的膀胱是个“小茶杯”,晚上存的尿不够用,可不就“溢出来”了吗?更别说那些尿道瓣膜、膀胱反流的“硬件问题”了,这些情况常附赠白天尿频、尿急或尿液味道像“化学实验”的彩蛋,家长可得瞪大眼睛!

  第二关:内分泌的“夜间节水模式”失灵了!

  正常人晚上会分泌“抗利尿激素”(简称“尿少激素”),让肾脏少产点尿。但有些娃的激素分泌像WiFi信号一样弱,结果半夜尿量堪比“小瀑布”,膀胱直接“超载报警”!更吓人的是,糖尿病或尿崩症这类“大BOSS”也可能用尿床当“开场白”,如果娃最近总喊“口渴到能喝干游泳池”,体重像过山车,快带他去医院验个血糖,别让尿床成了“烟雾弹”!

  第三关:神经系统的“遥控器”没信号了!

  娃的大脑对膀胱的控制,有时候像老式电视机——信号时灵时不灵。如果娃有过脑部感染、外伤,或者脊柱上藏了条“隐形裂缝”(脊柱隐裂),神经信号传不到膀胱,晚上括约肌直接“躺平罢工”。这类娃可能还附带“走路像踩棉花”的技能,家长要是发现娃运动发育慢半拍,别犹豫,赶紧找医生“检修”!

  划重点:5岁是尿床的“黄金分水岭”!

  如果5岁以上的娃还在兢兢业业“搞水利工程”,别等“自然痊愈”的奇迹了!先去儿科或泌尿科做个基础检查,就算是“纯天然”尿床,也得科学干预——毕竟谁都不想娃因为尿床变成“社恐小达人”,对吧?

  (悄悄话:其实尿床娃都是“潜力股”,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也画过地图……当然,这话可不能当成拖延治疗的借口哦!)



编辑:陆芸
热门文章
更多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