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您现在的位置:育婴中国 > 早教>> 教育误区 > 正文内容

对症下药巧治溺爱
点击数: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

         显而易见的危害

  小虎的奶奶的做法是一种情感上的溺爱。像小虎这种被宠坏的孩子大多任性、蛮横。对待他们,最无效的“招数”就是忍气吞声地劝说,因为他们的坏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。而家长期望孩子具备的“好斗” “不吃亏”等“本事”,只会宠出一个无法无天的小“霸王”。

  我们可以这样做

  1.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。家庭成员之间要进行交流与沟通,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。当孩子的言行太过分时,要及时制止,不能因为害怕伤及孩子的自尊心而放任纵容。

  2.帮助孩子学会角色转换。研究证明,角色转换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冲动和攻击性行为。当孩子做出过激的不当行为时,家长可以引导他换位思考,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。

  生活上的溺爱:包办代替的结果

  上幼儿园大班的丫丫是家里的小“公主”。早上,妈妈会把衣服给她穿上,将早餐喂到她嘴里;晚上回家后,又会把早已准备好的零食递到她手里;睡觉前,还会帮她洗澡,催促她上厕所,然后哄着她睡觉。丫丫的一切几乎都由妈妈包办代替,快6岁的她连个鞋带也不会系,各项能力都比同龄孩子差。

  显而易见的危害

  丫丫的妈妈的这种“一条龙服务”是一种生活上的溺爱。6岁左右的孩子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了。平时,家长可以在吃东西、洗脸、穿衣服等方面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生活技能方面的训练,不要事事包办,因为那样会增强孩子的惰性心理,影响他们耐挫力和自信心的发展。

  我们可以这样做

  1.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。孩子出生后,身体的各部分会在最初的6年,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着。而我们应该做的,就是让孩子充分活动,保证其身体协调、均衡发展。

  2.打消顾虑,学会相信。许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时,会产生很强的矛盾心理。一方面,他们有这样那样的顾虑,害怕孩子受伤害,对他们很不放心。另一方面,他们又希望放开孩子的手脚,给他们适当的锻炼机会。其实,脱离了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,孩子反而会变得更加自立自强,他们不会再过度依赖家长,自我防范意识也会由此增强。

  著名作家阿尔伯特·翁施在《溺爱是毒害大众的毒品》一书中,深刻揭示了无休止的溺爱会像毒品一样,使人产生依赖,并让人逐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。常言道:水满则溢,过犹不及。同理,爱亦是如此。


编辑:王晓芳
共2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152个字符
热门文章
更多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