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您现在的位置:育婴中国 > 儿科>> 小儿心理科 > 正文内容

孩子心灵荒芜 找根源
点击数: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

  心灵荒芜是并不是天生的,主要孩子的生活空间太小,只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,又缺乏正当的爱好与兴趣,单调的学习生活开始变得无聊,然后逐渐形成内心空虚再到失落自己。无聊是不思进取,无所追求造成的。因为不思进取,无所追求,孩子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,自然就不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,品尝不到苦尽甘来的欢愉。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,就会感到生活无聊,心灵空乏虚无,就会感到寂寞难忍。于是,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,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、喝酒、赌博、甚至闹事,以此来排遣时间,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,抢劫等犯罪道路,给多少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蒙上一层阴影,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。作为教育者,我们有责任来使这些孩子健康成长,不能眼睁睁看到他们一步步向泥潭迈进。

  教育是学校、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合力,孩子心灵荒芜的原因和家庭、学校和有不可分开的原因,我们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分析。

  (1)家庭原因。

 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,社会上各种关系往往通过家庭影响着孩子,孩子不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,在许多家庭中也是全家的中心人物,父母教养不当,过于娇惯溺爱,容易养成孩子蛮横任性、妄自尊大、好逸恶劳、依赖他人的性格。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,滋长孩子惟我独尊、惟我独优、只关心自己、不关心他人、只知享受、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、不知奉献、任性、娇气、爱发脾气、不合群、缺乏集体主义观念、吃苦精神等等不符合文明的坏习惯。他们没有学习动力,也品尝不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,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,做事缺乏毅力,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,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,或是心比天高,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,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,结果是无所追求,心灵虚无空荡,精神无从着落。家庭自然结构破裂,离异家庭的最大受害者是孩子,由于家庭的破裂夫妻双方疏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,孩子缺少父母完整的爱,使得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阴影之中,样的孩子往往会养成自我封闭、内项、拒绝他人合作的心理,最后导致郁郁寡欢,形成孩子的孤僻、任性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。这有时父母经常吵架也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,孩子惴惴不安地生活在父母不和谐的关系中间,成长中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赞许却得不到满足,受冷落者容易嫉妒、自卑等表现,慢慢会形成逆反的心理,父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预防或纠正,也会发展为心理障碍。孩子在家庭中处在什么地位,也会影响他们的性格。有的父母文化程度低,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,缺乏正确引导,等到孩子出现心理出现问题他们采取不是疏导而是放任自由,自暴自弃的态度,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上深深的烙印。

  (2)学校原因。

 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成绩,学校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,没有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。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分数,必然会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,强调知识数量的积累,学生就得死记硬背,造成学生负担过重,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,甚至造成厌学情绪。再加上老师只在课堂上传授知识,方法简单、死气沉沉、缺乏活力,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情感和精神需求,使他们无暇顾及业余爱好或投身于社会之中,一旦在学习上遭受挫折或冷落。再加上学生之间竞争的压力,同学之间缺乏互相帮助、互相关心,成绩好的不是向基础差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,而是歧视。缺乏友爱,同学之间关系的冷漠,让他们心灵再次受到冷落,于是开始消沉,不爱说话,对别人有排斥的心理。孩子最怕遭到别人的冷落,为了他们也想证明他们的存在,于是就开始在课堂上做小动作、故意捣乱、干些与教育无关的事,当他们受到批评时,他们不但不改反而会感到快意,继续和老师对着干,在进行多次无果的较量后,他们的心灵开始扭曲。

  (3)社会原因。

 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,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对孩子的成长都起作用,社会的诱惑远远大于围墙内的单纯的教诲。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低,孩子的思想品质、性格、才智正处于形成和发展时期,稍不注意就让他们遭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腐蚀。加上广播、电视、网络媒体的渲染、享乐主义乘虚而入,影响了孩子的健康的心理,使他们早早学会享受,再加上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,学校课业负担的不堪重负,感到生活和学习不充实,于是单调沉闷感油然而生。


编辑:黄群
热门文章
更多热点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