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知名母婴门户网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您现在的位置:育婴中国 > 新闻 > 正文内容

特仑苏OMP事件续:请蒙牛公布OMP全部资料
点击数: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
根据蒙牛此前公布的OMP物质的生化指标,和致癌物质IGF-1一模一样,不仅氨基酸数目一样(都是70个),连分子量也一样,都是7649。因此,我恳请蒙牛解释为何不同蛋白质分子量竟然相同。
    近日,有关部门对沸沸扬扬的“蒙牛特仑苏”事件表态,称经组织专家进行研讨,认为OMP对人没有健康危害。此前,正是质检总局曾发文责令蒙牛公司禁止向“特仑苏”牛奶添加OMP及IGF-1物质,引发继三聚氰胺危机之后的奶业新一轮恐慌。
    国家质检总局主动出击,以OMP及IGF-1物质并非法定食品添加剂而禁止蒙牛添加,值得赞许。食品和药品都关乎人的生命安全,各国都实行严格管理,绝对不允许商家单方面宣称有益健康就可随意添加。但是,报道称特仑苏牛奶安全是众多专家的结论,却未公布其中任何一个专家的情况,他们姓甚名谁?在哪个科研机构供职?结论的依据是什么?
    据《经济观察报》等媒体报道,之所以产生特仑苏牛奶疑含致癌物的说法,是因为蒙牛公司曾于2006年申请了一项专利“一种液态奶”(专利申请号CN200610003551.9),根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布的信息,该专利即向牛奶中添加IGF-1物质,每100克特仑苏奶中添加的IGF-1含量为一般牛奶的数万倍。但这项专利是否用于特仑苏牛奶,在蒙牛未公布全部资料前,还只能存疑。
    目前国际医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,IGF-1(类胰岛素成长因子)作为一种激素,能增加癌症发病率。蒙牛公司对此并没有异议,但并未解释为何申请该专利,并一再声明OMP不是IGF-1。但据方舟子称,根据蒙牛此前公布的OMP物质的生化指标,和致癌物质IGF-1一模一样,不仅氨基酸数目一样(都是70个),连分子量也一样,都是7649。如果该说属实,那么,须知OMP和IGF-1都属蛋白质,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,连分子量也一样,实在令人匪夷所思。
    两种蛋白质指标如此相同却不是同一物质,这种可能性虽然不是完全没有,但也微乎其微。如果蒙牛公司能公布OMP物质的氨基酸序列,那就一目了然了。
    2005年以来,蒙牛一直宣传这种OMP物质是独立研发,拥有多项专利,是全球首款OMP造骨乳蛋白牛奶,以此将特仑苏定为高端牛奶,售价比普通牛奶高出许多。如今,在致癌还是虚假宣传的两难选择中,蒙牛终于承认,自己的独家命名的OMP物质,其实是从新西兰TATUA公司进口的,是日本和新西兰的乳品企业首先开发,在欧美等国已使用多年,他们称为MBP(Milk Basic Protein)的物质,其安全性受到了美国FDA等国际权威机构认可。根据《广告法》的规定,产品虚假宣传要处以销售额5倍的罚款,不知道这是否能够得到执行。
    然而,所谓FDA等认可,也与实际情况有出入(FDA称该产品是否属于“一般认为安全”,该局不做自己的决定)。OMP究竟是否MBP?
    因此,我恳请蒙牛公布OMP物质的全部资料,以说明:一,这些专家都是谁,二,为何不同蛋白质竟然分子量竟然相同。
    作为企业公民,蒙牛或者参加研讨的专家们此时很有必要以信息公开,来面对公众的质疑。而此举,并非针对蒙牛一家奶企,换言之,整个关涉国计民生的领域,一旦遇到公众的合理质疑,都有义务站出来,自证清白。 (作者:周筱赟)

     链接 新华时评:“有益成分”也不能随意添加

   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11日表示,质检总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研究蒙牛特仑苏牛奶中的OMP物质的安全性,对研究结果,将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。他说,目前国家正在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。
    蒙牛称,OMP是以牛乳为原料,经脱脂、膜过滤等工艺制成的牛奶碱性蛋白混合物,主要成分为乳铁蛋白、乳过氧化物酶等。记者了解到,国内目前还没有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检验方法。
    与查处假冒伪劣产品不同,这次清理整顿并非建立在产品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基础之上,也并非由于各方对OMP是否有害存在争议,而是因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,凡是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物质,一律不得添加。
    也就是说,即便OMP真的有益无害,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,蒙牛也不应擅自将其加入产品之中。
    实际上,确定一种新物质能否食用、怎样食用要经历长时间的科学检验。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要求,质检系统要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,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。他强调,质检系统要严格规范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检测,监督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。
    “有益成分”也不能随意添加,有关部门的这次清理整顿可谓开了个好头。近年来,出于种种原因和目的,食品、保健品等厂家在产品中增加了形形色色的营养元素,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无力识别真假,其真正功效更是难以检验和评估。
    面对这种情况,监管部门应该担负起职责,一方面,在没有搞清楚添加剂作用之前,一律将其拒之门外;另一方面,也要加快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,重点解决标准缺失、水平不高、相对滞后的问题。
    食品、保健品等生产厂家也要严格、规范地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使用添加剂,不能添加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物质。


编辑:
共3页 您在第1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2292个字符
热门文章
更多热点推荐